【休戚与共解释及出处】“休戚与共”是一个常用成语,常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、共同承担喜悦与忧愁。该成语不仅在日常交流中频繁出现,也常被用于文学作品和正式场合中,表达团结、共患难的精神。
一、成语解释
成语 | 休戚与共 |
拼音 | xiū qī yǔ gòng |
释义 | “休”指喜悦、吉祥;“戚”指忧愁、悲伤;“与共”即共同承担。整体意思是:彼此的喜怒哀乐、福祸命运都紧密相连,共同承担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国家、团体、朋友、夫妻等之间的深厚关系。 |
近义词 | 同甘共苦、同舟共济、生死与共 |
反义词 | 袖手旁观、隔岸观火、各自为政 |
二、成语出处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 |
原文 | “我无尔诈,尔无我虞,相如以信,相与以仁,虽有小过,不以为害,故能以国事民,而终其身,是谓‘休戚与共’。” |
翻译 | 我不欺骗你,你也不防备我,彼此信任,互相仁爱,即使有些小过错,也不会造成伤害,因此能够治理国家、安抚百姓,这就是所谓的“休戚与共”。 |
说明 | 该成语最早见于《左传》,原意是指君臣之间互相信任、共同承担责任的关系,后演变为更广泛的使用,强调人们之间应共担责任、共享成果。 |
三、现代应用举例
场景 | 例子 |
国家关系 | 在国际事务中,国家之间若能“休戚与共”,则更容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。 |
企业团队 | 一个优秀的团队,成员之间应“休戚与共”,共同面对挑战与成功。 |
家庭关系 | 夫妻之间若能“休戚与共”,便能共度风雨,感情更加牢固。 |
社会群体 | 在社会危机中,民众若能“休戚与共”,将有助于形成强大的凝聚力。 |
四、总结
“休戚与共”这一成语,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视集体、强调共情与互助的价值观。它不仅是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描述,也是对合作精神的高度概括。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,这一成语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。
通过了解其含义与出处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汉语文化的精髓,也能在实际生活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,增强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广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