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戽是什么意思】“戽”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,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。它在古代常用于农耕或水利相关语境中,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。本文将对“戽”的字义、用法及历史背景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相关信息。
一、
“戽”字读音为 hù,是形声字,从“木”(表示与树木有关),“户”表声。其本义是指一种古代的灌溉工具,类似于水瓢或木桶,用于从低处向高处取水,多用于农田灌溉。
在古代文献中,“戽”常与“槔”并提,如《说文解字》中提到:“戽,以木曰槔,以竹曰戽。”说明“戽”多指用竹制的取水工具,而“槔”则多为木制。
此外,在一些方言或古文中,“戽”也可引申为“舀水”、“取水”的动作。例如“戽水”即指用戽桶舀水的行为。
由于该字较为冷门,现代人对其了解较少,但在研究古代农具、水利发展史时仍有一定参考价值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汉字 | 戙(hù) |
结构 | 左形右声,从“木”,“户”表声 |
本义 | 古代用于灌溉的取水工具,多为竹制 |
引申义 | 舀水、取水的动作 |
文献出处 | 《说文解字》、《齐民要术》等古籍 |
现代使用情况 | 极少使用,多见于古文或专业研究领域 |
方言用法 | 在部分方言中仍保留“戽水”等说法 |
相关词汇 | 戽水、戽桶、戽田 |
三、结语
“戽”虽是一个不常见的汉字,但其在古代农耕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。了解这一字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。对于学习古文、研究农业史的人来说,掌握这类生僻字具有一定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