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何不食肉糜是什么意思】“何不食肉糜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,常被用来讽刺那些不了解民间疾苦、脱离实际的权贵阶层。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《晋书·愍帝纪》中,原意是皇帝在面对百姓饥饿时,竟然问出“何不食肉糜”的荒谬问题,显示出其对普通民众生活状况的严重无知。
“何不食肉糜”出自《晋书》,讲述的是西晋愍帝在饥荒年份面对百姓饥饿时,竟然反问“为何不吃肉粥(肉糜)”,反映出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巨大隔阂。这一典故常被用来批评那些高高在上、脱离现实的官员或权贵,他们不懂得底层人民的艰辛,提出荒唐的建议。
表格说明: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出处 | 《晋书·愍帝纪》 |
原文 | “帝(愍帝)问曰:‘何不食肉糜?’” |
含义 | 讽刺统治者不了解民间疾苦,提出脱离实际的建议 |
使用场景 | 批评官员、领导或公众人物脱离群众、不接地气 |
现代用法 | 常用于网络或文章中,形容某人缺乏现实感 |
相关成语 | 闭门造车、纸上谈兵、高高在上 |
结语:
“何不食肉糜”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,提醒人们要关注现实、体恤民生。在现代社会,它依然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,尤其是在讨论政策制定、社会治理等问题时,更应避免“何不食肉糜”式的思维误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