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完璧归赵的原文和注释】“完璧归赵”是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中的一则著名历史故事,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蔺相如智勇双全,成功将和氏璧从秦国手中完整带回赵国的故事。这一典故常用来形容人办事有智慧、有担当,不轻易让珍贵之物受损或丢失。
以下是对“完璧归赵”原文及注释的总结与整理:
一、原文节选
> 赵惠文王时,得楚和氏璧。秦昭王闻之,使人遗赵王书,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曰:“秦强而赵弱,不可不许。”
> ……
> 秦王坐章台见,相如奉璧奏秦王。秦王大喜,传以示美人及左右,左右皆呼万岁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,乃前曰:“璧有瑕,请指示王。”王授璧,相如因持璧却立,倚柱,怒发上冲冠,谓秦王曰:“大王欲得璧,使人来,今赵王信,奉璧以逆命。大王既得璧,而逆其使,不义。”
> ……
> 秦王知廉颇以兵守境,不敢动。遂舍相如,送璧归赵。
二、
该故事展现了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。他面对强秦,不卑不亢,巧妙利用秦王的虚荣心,最终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情况下,保全了赵国的利益,并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。
三、原文与注释对照表
原文句子 | 现代汉语翻译 | 注释说明 |
赵惠文王时,得楚和氏璧。 | 赵惠文王时期,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。 | 和氏璧是古代著名的美玉,象征珍贵。 |
秦昭王闻之,使人遗赵王书,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 | 秦昭王听说此事,派人给赵王写信,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。 | 秦国以强大为后盾,提出交易要求。 |
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曰:“秦强而赵弱,不可不许。” |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等大臣商议说:“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,不能不答应。” | 表现出赵国对秦国的畏惧。 |
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,乃前曰:“璧有瑕,请指示王。” | 蔺相如看到秦王没有归还赵国城池的意思,就上前说:“璧上有瑕疵,请让我指给您看。” | 蔺相如借“瑕”之名,夺回和氏璧。 |
王授璧,相如因持璧却立,倚柱,怒发上冲冠,谓秦王曰:“大王欲得璧,使人来,今赵王信,奉璧以逆命。大王既得璧,而逆其使,不义。” | 秦王把璧交给他,蔺相如趁机拿着璧退后几步,靠着柱子,怒发冲冠,对秦王说:“大王想要这块璧,派使者来,现在赵王相信您,奉上璧来听候您的命令。您得到璧之后,却违背了使者的使命,这是不讲道义的。” | 蔺相如以理服人,揭露秦王失信。 |
秦王知廉颇以兵守境,不敢动。遂舍相如,送璧归赵。 | 秦王知道廉颇率军驻守边境,不敢轻举妄动。于是放了蔺相如,把璧送回赵国。 | 秦国因忌惮赵国武力,最终选择退让。 |
四、总结
“完璧归赵”不仅是一段历史事件,更是中华文化中“智勇双全”的典范。蔺相如凭借冷静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,在强权面前维护了国家尊严与利益,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气节与智慧。
通过这篇文章,我们不仅了解了这段历史故事的原文与含义,也从中汲取了应对复杂局面时应有的策略与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