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烽火戏诸侯原文及翻译注释】“烽火戏诸侯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,出自《史记·周本纪》。这个故事讲述了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,多次点燃烽火台,欺骗诸侯前来救援,最终导致国家覆亡的历史教训。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统治者的昏庸与荒唐,也揭示了诚信在政治中的重要性。
以下是对“烽火戏诸侯”原文、翻译及注释的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,便于理解与查阅。
一、原文
> 周幽王欲宠褒姒,乃废申后,立褒姒为后。幽王三年,西戎攻镐,幽王击鼓,诸侯不至。幽王乃举烽火,诸侯皆至。幽王曰:“诸侯来,非有寇也。”褒姒大笑。幽王悦之,数举烽火。其后西戎真攻镐,幽王击鼓,诸侯不至。遂杀幽王于骊山之下,西周亡。
二、翻译
周幽王非常宠爱褒姒,于是废除了原来的王后申后,立褒姒为王后。周幽王三年,西戎攻打镐京(周朝都城),幽王击鼓求救,但诸侯没有来。于是幽王点燃烽火,诸侯纷纷赶来。幽王说:“你们来了,不是因为有敌人。”褒姒因此大笑。幽王非常高兴,便多次点燃烽火。后来西戎真的来攻打镐京,幽王再次击鼓求救,但诸侯不再来了。结果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,西周灭亡。
三、注释
词语 | 解释 |
褒姒 | 周幽王的宠妃,容貌美丽但性格冷艳。 |
申后 | 原来的王后,因幽王宠爱褒姒而被废。 |
西戎 | 古代居住在西方的少数民族,常对周朝构成威胁。 |
烽火 | 古代用于传递军情的信号,点燃表示有敌情。 |
骊山 | 地名,在今陕西临潼,幽王在此被杀。 |
西周 | 周朝的一个时期,始于武王伐纣,终于幽王被杀。 |
四、总结
“烽火戏诸侯”是一个警示性的历史故事,强调了君主失信于民、玩弄权术所带来的严重后果。周幽王为了取悦美人,滥用烽火制度,导致诸侯不再信任他,最终在真正的危机中无人救援,国破家亡。
此典故也被后人用来比喻“轻信谣言”、“失信于众”,提醒人们在权力和情感之间要保持理智与责任。
五、表格汇总
项目 | 内容 |
标题 | 烽火戏诸侯原文及翻译注释 |
出处 | 《史记·周本纪》 |
故事背景 | 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,屡次点燃烽火戏弄诸侯 |
结果 | 诸侯不再相信烽火信号,导致西周灭亡 |
主旨 | 警示统治者应以诚信治国,不可玩弄权术 |
启示 | 失信于民,终将自食其果 |
通过以上内容,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“烽火戏诸侯”的历史背景、原文含义及其现实意义。这一典故不仅是历史的教训,也是对现代领导力与责任感的深刻反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