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期颐之年是多少岁】“期颐之年”是一个常用于描述老年人的词语,源自古代汉语,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。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可能会听到“期颐之年”这样的说法,但对其具体含义和所指年龄却不甚了解。本文将从字面意义、文化背景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内容。
一、什么是“期颐之年”?
“期颐”一词最早出自《礼记·曲礼上》,原文为:“百年曰期颐。”其中,“期”有“期待”、“期望”的意思;“颐”则是“保养”、“调养”的意思。合起来,“期颐”即指人到百岁时,应受到社会的尊重与照顾,由子女或晚辈来“颐养天年”。
因此,“期颐之年”通常指的是100岁的年龄阶段,是人生中极为长寿的象征。
二、文化背景与意义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年龄不仅是数字,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。“期颐”一词体现了对高龄老人的敬重,也反映了古人对长寿的追求和祝福。
- 寿星:在民间,100岁被称为“寿星”,象征着福气与健康。
- 寿宴:许多地方会为百岁老人举办“百岁寿宴”,以示庆祝和尊敬。
- 诗词典故:古代文人常以“期颐”入诗,表达对长寿的祝愿。
三、现代使用情况
虽然“期颐之年”更多出现在文学或正式场合,但在日常交流中,人们更倾向于用“百岁老人”或“百岁高龄”来称呼100岁的长者。
此外,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,百岁老人逐渐增多,这一概念也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和理解。
四、总结与对比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来源 | 《礼记·曲礼上》 |
含义 | 指100岁,表示长寿 |
文化意义 | 表达对长者的敬重与祝福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文学或正式场合,日常多用“百岁老人” |
寿命象征 | 寿星、长寿、福气 |
常见场景 | 寿宴、诗词、礼仪 |
五、结语
“期颐之年”不仅是一个年龄的称谓,更是中华文化中对长寿、尊重与和谐的体现。了解这一概念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,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生命、尊重长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