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盛名之下无虚士是什么意思】“盛名之下无虚士”是一句源自古代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因为名声很大,所以实际上的能力或成就也确实配得上这个名声。这句话强调的是“名副其实”,即名声与实际能力相符,没有虚假成分。
一、词语解析
词语 | 含义 |
盛名 | 极大的名声、声誉 |
之下 | 在……之下,表示在某种状态或条件下 |
无虚士 | 没有虚假的人,即真实有才之人 |
整句意思是:在声望很高的情况下,不会出现没有真才实学的人。
二、出处与背景
该成语最早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,原文为:“贤者不避其难,而士不畏其死,虽有盛名,不以自矜;虽有大功,不以自伐。”后来演化为“盛名之下,必有贤士”,再进一步演变为“盛名之下无虚士”。
这一说法反映了古人对“名实相符”的重视,认为真正有才能的人,名声自然会随之而来,而不是靠虚假手段获得。
三、现代用法与意义
在现代语境中,“盛名之下无虚士”常用来:
- 肯定一个人的才华和实力;
- 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认可;
- 强调“名至实归”的重要性。
例如:
> “他虽然年纪轻轻,但成绩斐然,真是盛名之下无虚士。”
四、对比理解(常见易混表达)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盛名之下无虚士”的区别 |
名不副实 | 名声与实际不符 | 表示虚假、夸大其词 |
名副其实 | 名声与实际相符 | 与“盛名之下无虚士”意思相近 |
虚有其表 | 表面好看,内里空虚 | 强调外强中干 |
五、总结
“盛名之下无虚士”强调的是名声与能力的一致性,是一种对人才的肯定与尊重。它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“德才兼备”的推崇,也提醒人们在追求名声的同时,更要注重自身实力的提升。真正的成功,不是靠虚名,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能力与贡献。
内容要点 | 简要说明 |
成语含义 | 声名远播的人必定有真才实学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 |
现代用法 | 表达对人才的肯定与认可 |
易混淆成语 | 名不副实、名副其实、虚有其表 |
核心思想 | 名实相符,德才兼备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