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上海1933老场坊简介】上海1933老场坊,原名“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屠宰场”,是20世纪初上海重要的肉类加工与屠宰场所。这座建筑不仅承载着上海工业发展的历史记忆,也见证了城市空间的演变。如今,它被改造为集文化、艺术、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地标,成为上海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结合的典范。
一、基本信息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名称 | 上海1933老场坊 |
原名 |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屠宰场 |
建造时间 | 1933年 |
建筑风格 | 新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融合 |
原功能 | 屠宰、肉类加工 |
现功能 | 文化艺术空间、商业综合体 |
地理位置 | 上海市虹口区溧阳路与四川北路交汇处 |
保护级别 |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|
二、历史背景
上海1933老场坊始建于1933年,由英国建筑师设计,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,是当时亚洲最先进的屠宰场之一。其设计理念注重卫生与效率,内部设有先进的通风系统和排水设施。在上世纪50年代后,随着城市规划的变化,该地逐渐停止使用,并于2008年启动了全面改造工程。
三、建筑特色
- 外观设计:建筑呈环形布局,中央设有天井,采光通风良好。
- 结构特点:采用拱形屋顶和厚重墙体,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。
- 历史痕迹:保留了原有的铁门、机械装置和部分原始设备,展现了工业时代的风貌。
四、现状与功能
经过修缮后的1933老场坊,不仅保留了原有建筑的风貌,还引入了多种文化业态:
- 文化艺术空间:定期举办展览、音乐会、戏剧演出等。
- 商业配套:包括咖啡馆、书店、文创商店等。
- 公共活动:成为市民休闲、聚会的重要场所。
五、意义与价值
上海1933老场坊不仅是城市工业遗产的代表,也是城市文化转型的象征。它通过合理的改造,使历史建筑焕发新生,为公众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,同时也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老场坊的具体活动或参观信息,建议查阅相关官方网站或联系当地文化机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