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谚语其义自见的上一句是什么】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常会听到一些经典谚语,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。其中,“其义自见”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道理或内容清晰明了,不需要过多解释就能明白。然而,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,“其义自见”其实有更完整的出处。
一、
“其义自见”出自《论语·子路》中的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”,但更准确的出处是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中的一句话:“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慆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”
不过,真正与“其义自见”紧密相关的是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中的记载:“文王拘而演周易,仲尼厄而作春秋。盖文章之士,皆有不得志之辞,然其义自见。”也就是说,“其义自见”的完整句子应为:
“文人之辞,其义自见。”
不过,在现代广泛引用的版本中,最常见的是:
“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。”
这是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董遇传》中的一段话,原文为:“人有从学者,遇不肯教,而云:‘必当先读百遍。’言‘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’。”
二、表格对比
谚语 | 出处 | 原文 | 解释 |
其义自见 | 《三国志·董遇传》 | 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。” | 指反复阅读同一本书,自然能理解其中的含义。 |
文人之辞,其义自见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 “文人之辞,其义自见。” | 表示文人的言论或作品,其意义自然显现。 |
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| 《论语·子路》 | 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” | 强调君子应少说话、多做事。 |
三、结语
“其义自见”虽常被单独使用,但它的完整来源往往与“读书百遍”密切相关。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学习态度的重视,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“重实践、重积累”的思想。了解这些谚语的完整出处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智慧与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