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甄选问答 >

道路以目的典故

2025-09-06 14:46:21

问题描述:

道路以目的典故,真的撑不住了,求高手支招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06 14:46:21

道路以目的典故】“道路以目”是一个源自《左传》的成语,原意是形容人们在道路上只能用眼睛看路,无法说话交流,后来引申为社会动荡、人民生活困苦、言论自由受限的状态。这一典故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。

一、典故来源

“道路以目”最早出自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

> “民不聊生,道路以目。”

这句话的意思是:百姓生活困苦,连在路上相遇也只能用眼神交流,不敢说话。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压抑与混乱,人民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状态。

二、历史背景

这个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,当时的鲁国正处于内乱之中,政治腐败,赋税沉重,百姓生活艰难。孔子曾感叹:“民不堪命。”而“道路以目”正是对这种社会现实的生动写照。

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鲁国,也广泛存在于其他诸侯国中。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,往往压制民众的声音,导致百姓不敢言,只能以目相视,形成一种沉默的社会氛围。

三、成语含义演变

1. 字面意义:路上的人只能用眼睛看路,不能交谈。

2. 比喻意义:

- 社会动荡、民生凋敝;

- 言论受限制,人民不敢发声;

- 治安混乱,人心惶惶。

四、现代应用

在现代语境中,“道路以目”常被用来比喻社会环境压抑、人民缺乏表达自由的情况。它也可以用于批评某些政策或制度,强调应关注民生、保障基本人权。

五、总结对比表

项目 内容
典故出处 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
原文 “民不聊生,道路以目。”
含义 描述社会动荡、民生困苦、言论受限
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,鲁国政治腐败、赋税沉重
成语演变 从字面到比喻,强调社会压抑与民生问题
现代意义 批评社会压抑、强调言论自由与民生改善

六、结语

“道路以目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历史记忆,提醒我们关注社会现实、重视民生福祉。在当今社会,虽然言论自由得到一定保障,但如何让每一个人都能安心地行走于阳光之下,依然是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
  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