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词语矫若惊龙是什么意思】“矫若惊龙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书法、文章或人的姿态动作非常优美、灵动、有气势。这个成语来源于对龙的比喻,龙在空中飞舞时姿态矫健、迅捷,给人以震撼和美感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矫若惊龙 |
拼音 | jiǎo ruò jīng lóng |
含义 | 形容书法、文章或动作姿态优美、灵动、有气势,如龙飞舞般矫健 |
出处 | 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:“论者称其笔势,以为飘若浮云,矫若惊龙。” |
用法 | 多用于赞美书法、文章、舞姿或人物气质 |
近义词 | 飘逸洒脱、行云流水、龙飞凤舞 |
反义词 | 笨拙呆板、僵硬无神 |
二、词语来源与背景
“矫若惊龙”最早出自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,用来形容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风格。王羲之被誉为“书圣”,他的字风骨遒劲、笔势流畅,被后人称赞为“飘若浮云,矫若惊龙”。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他书法中那种灵动、飞扬的气势,也奠定了“矫若惊龙”这一成语的文学地位。
三、使用场景
场景 | 应用示例 |
书法评价 | “他的字写得矫若惊龙,极具艺术感染力。” |
文章风格 | “这篇文章语言华丽,结构严谨,读来矫若惊龙,令人拍案叫绝。” |
舞蹈表演 | “舞者动作轻盈,身姿如龙,矫若惊龙,令人目不暇接。” |
人物气质 | “她举止优雅,言谈间流露出一种矫若惊龙的气度。” |
四、总结
“矫若惊龙”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成语,多用于赞美艺术作品或人物风采的优美与灵动。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意象的审美追求,也展现了语言表达中的形象化特点。在日常使用中,适当运用这一成语,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文化内涵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相关文化背景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