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抱头鼠窜的意思及故事】“抱头鼠窜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形容人在惊慌失措、极度恐惧的情况下,狼狈逃窜的样子。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失败者在被追捕或遭遇危机时的慌乱状态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抱头鼠窜 |
拼音 | bào tóu shǔ cuàn |
释义 | 形容人因惊慌而仓皇逃跑,狼狈不堪的样子。 |
近义词 | 仓皇逃窜、落荒而逃、惊慌失措 |
反义词 | 镇定自若、从容不迫、泰然处之 |
用法 | 多用于描写人物在危险或失败后的逃跑状态,多为贬义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故事
“抱头鼠窜”最早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,原文如下:
> “今人之于利,若蝇之逐臭,虽有明目,不能见也;若鼠之窜穴,虽有强力,不能制也。”
这段话原本是批评那些贪图私利、不顾道义的人,后来演变为“抱头鼠窜”,用来形容人在惊恐中四处逃窜的状态。
虽然没有具体的历史人物故事直接对应这个成语,但可以结合历史背景来理解其含义。比如,在战乱时期,士兵或百姓在敌人逼近时,常常会惊慌失措,抱头逃跑,这种场景就非常符合“抱头鼠窜”的形象。
三、使用示例
1. 敌军一到,守城将士立刻抱头鼠窜,毫无抵抗之力。
2. 犯罪分子被警察包围后,只能抱头鼠窜,无路可逃。
3. 他因为作弊被抓,吓得抱头鼠窜,连手机都丢在了路上。
四、总结
“抱头鼠窜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在极度恐慌时的狼狈逃窜状态。它不仅具有强烈的画面感,还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,常用于描述失败者或胆小者的反应。了解这个成语的出处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情绪和情境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类似成语或拓展相关历史背景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