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国时候的成语有哪些】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,不仅在政治、军事上影响深远,也在语言文化中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成语。这些成语多源于《三国演义》或正史《三国志》中的故事,至今仍广泛使用。下面将对三国时期的常见成语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。
一、三国时期成语概述
三国时期(220年-280年)虽然时间不长,但因其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,诞生了许多具有深刻寓意的成语。这些成语大多来源于战争、谋略、人物性格等方面,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。
二、三国时期常见成语汇总(附解释)
成语 | 出处/来源 | 解释 |
三顾茅庐 | 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 | 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,请其出山辅佐自己。形容诚心诚意地邀请人才。 |
草船借箭 | 《三国演义》 | 周瑜让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十万支箭,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,用草船从曹军那里“借”来箭。比喻巧妙利用条件完成任务。 |
单刀赴会 | 《三国志·关羽传》 | 关羽只带一把刀去与鲁肃会谈,表现出勇猛无畏的精神。比喻有胆识、敢担当。 |
望梅止渴 | 《世说新语》 | 曹操为鼓舞士气,骗士兵说前方有梅林,士兵因口渴而暂时解渴。比喻用空想或假象来安慰自己。 |
七擒七纵 | 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 | 诸葛亮七次俘虏南蛮首领孟获,又七次释放,最终使其心服。比喻以宽厚态度对待敌人。 |
既生瑜何生亮 | 《三国演义》 | 周瑜感叹自己与诸葛亮同时出现,命运不公。比喻才智出众的人之间竞争激烈。 |
空城计 | 《三国演义》 | 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,故意打开城门,自己在城楼上弹琴,吓退敌军。比喻用虚张声势的方法迷惑敌人。 |
鞠躬尽瘁 | 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 | 指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形容竭尽全力,奉献一生。 |
白马非马 | 《三国志》 | 本为名家学派的辩论命题,后被用于讽刺逻辑混乱或诡辩。 |
周郎顾曲 | 《三国志》 | 周瑜擅长音乐,听到有人唱歌便知道是谁。比喻有才华、有品味。 |
三、结语
三国时期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,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。它们不仅是古代智慧的结晶,也是现代人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。通过了解这些成语的出处与含义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,还能更深入地体会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某个成语的具体故事或演变过程,可继续查阅相关文献或历史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