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疮痍意思和来源是什么】“疮痍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描述伤痕累累、创伤严重的状态。它不仅指身体上的伤口,也可引申为精神或社会层面的创伤。以下是对“疮痍”的意思和来源的详细解析。
一、
“疮痍”一词源自古代汉语,原意是指皮肤上的伤口或创伤,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比喻用法,用来形容国家、民族或个体在经历重大灾难、战争、压迫等之后所留下的严重创伤。该词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历史感,在古文和现代文章中都有广泛应用。
其来源可追溯至古代文献,如《左传》《史记》等,均可见类似表达。随着语言的发展,“疮痍”一词逐渐被赋予更广泛的意义,成为描述痛苦与苦难的重要词汇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疮痍 |
拼音 | chuāng yí |
基本意思 | 原指皮肤上的伤口、创伤;引申为国家、民族或个体受到严重伤害后的状态。 |
词性 | 名词(也可作形容词) |
出处 | 《左传》《史记》等古代文献中均有相关用法。 |
引申义 | 指社会、历史或心理层面的创伤与苦难。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文学作品、历史叙述、政论文中,强调灾难后的伤痛。 |
常见搭配 | “满目疮痍”、“疮痍未愈”、“疮痍之地”等。 |
文化含义 | 表达对历史苦难的反思与同情,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。 |
三、结语
“疮痍”一词虽字面简单,但内涵丰富,承载了深厚的历史与情感。无论是作为身体创伤的描写,还是作为社会苦难的象征,它都体现了汉语文化的细腻与深刻。在写作中恰当使用“疮痍”,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。